栏目分类
广东三大名嘴现状:郑达晚节不保,陈扬毁誉参半,彭彭赴日口碑差_节目_民生_新闻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07    点击次数:96

广东这片南粤大地,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。那些能够在本地爆红的名嘴,大多以粤语为基础,深谙广府、潮汕、客家等本土文化精髓。他们的话语中往往融入了丰富的粤语俚语、歇后语和地道典故,轻松勾起本地观众的文化共鸣。

说到大家最熟悉的广东名嘴,郑达、陈扬、林颐、阮星航、何浩鹏、彭彭等人绝对榜上有名。他们的语言犀利又幽默,善用比喻和夸张,将严肃话题变成市井语言,像邻家大叔一样从“街坊视角”切入,关注民生百态,敢于为老百姓发声。他们不仅是民生事件的解读者,更是地域文化的传声筒和公众情感的纽带,常被视为舆论中的“意见领袖”,话语具有一定权威性。

可是,在如今这个媒体越发扁平化的时代,那些曾经锋芒毕露的名嘴们似乎也变得温和许多。大家纷纷收起“武器”,不再冲锋陷阵。曾经被誉为广东三大名嘴的郑达、陈扬和彭彭,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?

展开剩余83%

先说《今日关注》,广东电视台新闻王牌节目,2005年开播,一直稳居收视榜首。节目以“民生无小事,今日多关注”为口号,专注民生热点。它像一把舆论监督的利剑,聚焦邻里纠纷、环境污染、修桥补路等市井“小事”,通过记者暗访、现场直击推动问题解决。设有《报料大搜索》、《健康知多D》等栏目,生活资讯、医疗健康一应俱全,堪称“民生服务百科全书”。同时节目还监督政府效能,曝光行政不作为、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,推动整改。

有人说,是郑达的加盟让《今日关注》更有分量;也有人觉得,是《今日关注》造就了郑达的名气。郑达早期凭讲古积累了不少人气,但真正让他在广东众多主持中脱颖而出,还是靠《今日关注》。那时候,好的选题离不开优秀的表达者,郑达和节目成了双赢。

节目里,郑达被称为“街坊传声筒”,直指城中村违建、食品安全等社会痛点。他以“达哥”身份质问相关部门,推动农民工讨薪、违建拆除等事件解决,观众亲切称他为“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”。2008年,他揭露毒奶粉事件,促使监管升级,推动多项公共议题进入公众视野。

郑达点评新闻时犀利生动,语言一针见血,嫉恶如仇、刚正不阿,深受粤语地区中老年观众喜爱。如今他虽已退休,却被返聘回《今日关注》,每周出镜一两次。不过,节目热度不如往昔,郑达的形象也不再那么高大。他为珠江台配音的广告“腰间盘出了问题,痛啊!”引来了“卖药台”的调侃,甚至让不少人对他产生反感。退休后直播带货的行为,也让一些粉丝觉得他之前积攒的好名声受损,看来郑达有晚节不保之嫌。

再来看广州电视台的《新闻日日睇》,这档2004年开播的新闻时事评论节目以“扬眼看世界”为口号,聚焦城市管理、教育公平等社会话题。节目用地道的广州话和广州人的生活态度解读新闻,风格亲切接地气,贴近老百姓生活。节目的灵魂人物是陈扬,他以犀利言辞、敢说敢言、作风硬朗著称,深得观众喜欢,也因此多次触及敏感话题被替换。

陈扬以“陈Sir”身份质问部门,推动垃圾分类、停车难等问题解决。他让“街坊”这个词深植广州人心,成为广州百姓的代言人和“街坊英雄”。他的主持风格针砭时弊,关注民生民意,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,赢得了广州街坊的热烈支持。可以说,陈扬与广州街坊相辅相成,成为广州文化的一部分。

不过,陈扬离开《新闻日日睇》后,在媒体圈打转再难找到归属感,转战直播平台继续表达观点,但开通付费功能引发争议。部分观众觉得他变得过于注重经济利益,影响了以往的口碑。陈扬如今的形象可谓毁誉参半,曾经是为民发声的代言人,如今却向民众“要钱”,虽不算可耻,却让形象有所牺牲。

说到南方卫视的《今日最新闻》,这档2009年开播的民生新闻节目,以“反映民意、贴近生活”为宗旨,凭借犀利主持和接地气内容,成为珠三角影响力极强的栏目。节目核心是阿栋和彭彭,强调“最新最热最吸引,同声同气自己人。今日最新闻,老友一齐品”,其中“老友”形象与彭彭亲切市井的主持风格高度契合。

彭彭以粤语主持,穿插俚语和俏皮话,直言不讳地批评不公现象,怒斥“官腔回应”为“打官腔,讲废话”,其犀利成为节目的标志。幽默又直率的语言,犀利点评民生话题,拒绝“和稀泥”,坚持“对得起自己”的原则,虽然因此遭到投诉,但观众支持他,誉为广东三大名嘴之一。

主持《今日最新闻》11年后,2020年4月彭彭选择退出,陪伴家人。同年年底,他带家人移居日本大阪,但他在YouTube上的节目观点偏向明显,被贴上“崇洋媚外”标签,口碑大幅下滑。尽管如此,他专注家庭生活,在日本迎来了第三个孩子,没有做过多回应。

总的来说,广东的这些名嘴们曾以犀利语言、深厚文化底蕴赢得广泛尊重与喜爱,他们的故事也反映了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变迁,昔日光环虽渐淡,但他们曾经在南粤大地留下的印记依旧深刻。

发布于:山东省